上周的“五一”房展,不出所料地繼續(xù)清淡無味,以至于大多數媒體都不愿意給予它太多重要的位置。至于說它比3月上海之春房展多了點人氣,依我看完全是因為天氣暖和了、更加適合人們出來走動走動的緣故,與樓市的回暖毫無關系。
事實上,不是這一次房展,隨著調控政策下樓市的持續(xù)低迷 (不是價格,而是交易低迷,價格依然堅挺)僵局,昔日無一不重要的房產新聞越來越讓人產生審美疲勞。眼下,大眾的眼球正迅速地聚焦于微博上食品安全等新的熱點議題。一句話,房地產市場現在已經成了一個“不出新聞”的領域,這既是因為之前關注有些過頭,但也實在是體現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情。
然而,假裝不再關注樓市是可以的,沒有房子住卻是萬萬不成的。于是,我們后還是得面對高房價。
因此,越是在這樣的時候,越需要研究機構和媒體的客觀公正和高質量的調查研究和深入報道。如果有誰能夠沉下心來,真正花點工夫,提供點準確的參考數據,為買房者和政府的決策提供一些可靠的依據,那真是善莫大焉。
而簡單的例子,莫過于業(yè)內外者頻繁使用的“剛需”這個概念。雖然晨報“樓經”已經連續(xù)兩期做了相關報道,可是,到目前為止,還沒有見到過有哪個機構或專家給出過一個能夠真正讓人信服的“剛需”數據來,他們大多依據上海的家庭平均住房面積、新結婚夫妻或其他一些總量性質數據,推測出一些不同的數字和現象而已。如果有誰能夠經過辛苦的調查研究得到準確的數據,比如說,全市有多少家庭,不管房價如何變化,都決定在未來一年內買房的。這才是真正有參考價值的“剛需”數據,可惜現在沒人做這種基礎工作。
當房產新聞逐漸淡出人們的眼球時,恰恰是顯示真工夫的時候。